花傳

  描寫瀨戶內海「海盜」的平家物語,第一句便是「祇園精舎の鐘の聲、諸行無常のひびきあり」(祇園精舍之鐘聲,敲響諸行無常)」,直接點明了平家武士繁華凋零的過程。日本文學裡的美也常常神經質過了頭,細膩敏感,連衰敗的幽微都不放過。其中日本人對花的謝落非常「執著」可見一斑,花最美的時刻不是盛放,而是盛後將衰之時。花開只是花開,但對花謝落的姿態,各自美麗。從他們使用的漢字便可以看得出來。


●桜散る。櫻花散落,若得一陣風,就會變成大家爭相淋一場的櫻花雨。
●梅こぼれる(零れる/翻れる)。梅花是片片花瓣掉落,零落撒下。
●椿落ちる。茶花是一整朵掉下來,垂直落下化春泥。
●朝顔しぼむ(萎む/凋む)牽牛花花瓣嬌嫩可憐,太陽一曬便萎縮凋謝,只待明日重生。
●菊舞う。菊花也是整朵花一起凋謝,長長的花瓣就像是手腳一樣,一邊凋去,一邊蜷伸四肢,像是決定歡快告別,舞上最後一曲一般。
●牡丹崩れる。這邊比較接近中文裡的崩壞,本來高貴優雅的牡丹,就像妝容一絲不苟的貴妃,又如芭蕾舞裙的挺立,綻放的姿態,無一處可亂。若那層層裙擺漸漸凌亂下垂,氣質也隨之崩落而去。


  金秋時節,谷雷川先生曾寫道:「霜侵紅葉,血染密林。涼霧滿山湛湛,冷雨遍野涔涔。和好友擎傘蹀躞在寺廟裡。彼此抱怨著薄衣不耐山風,囁嚅了真該穿厚一些,哪怕看起來顯得庸冗寒磣呢。哆哆嗦嗦浪蕩到山頂,雖然也說些家國庾腸的話,實在是縱不了盪不得。乾脆下山去新宿的壽喜燒專門店飽腹一頓好了。一道道菜上來,細細嚐慢慢品。最美味的莫過於秋菊的紫黃落英豆腐。朝飲木蘭之墜霧兮,夕餐秋菊之洛英。屈原誠不我欺也。」

  不掉書袋的意思就是下雨的秋天去爬山,撐傘小步走,穿得太少而覺得冷,雖然談起本應熱血沸騰的國家大事,也還是很冷。所以便下山去吃火鍋。其中有一道菜:豆腐,上面擺了菊花花瓣,想起了屈原離騷裡的詩句。

  詩句中有秋菊之洛英,本寫落英,但菊花可不會落英繽紛,是「手舞足蹈」凋謝的。王安石和歐陽修還「討論」了一番,我們讀到的時候已是「早晨飲用木蘭花上滴落的露水,傍晚咀嚼秋菊初開的花瓣。」

  我那時回應道:「秋菊就枝消殞而不落,棄落英而取落成之意,不入窠臼。一幅秋風秋雨愁煞人,兩人庾愁莫愁吞下肚,不出空蟬。」秋菊直接殞落在枝枒上,並不落下,能棄落英而取落成新開,甚有新意。你這篇文章充滿秋愁,你和朋友兩個人讓國愁存了心,把豆腐下了胃,但都出不了我們的臭皮囊哪!

  是的。花的姿態得有多美麗,還是操之在你我。

  最近無意間查到世阿彌的書「風姿花傳」,這是一本世阿彌對日本「能劇」藝術見解的理論著作,包括完整的舞台技藝,從演員到劇本,隱含的美學等。書中提及的花,可以是演員表演的魅力、舞台效果,就如同現在的舞台劇一般,每一次的現場都是獨一無二的,要能說是完美的演出,必須是天時地人和互相搭配。

末卷提到花必須要祕藏。
秘する花を知る事。秘すれば花なり。
さるほどに秘せずは花なるべからずとなり。
この分け目を知る事、肝要の花なり。

  世上所有的花都會凋謝殞落,正因為有謝落之時,當他開放的時候才讓人喜悅。這也隱含著日本人常有的惋惜:「知道花開的同時,就準備要失去花了。」並期待著,明年應季之花,下次應觀眾的表演,循環反覆。我們看不見風的形狀,然而花卻是萬紫千紅,或是香味撲鼻,將無形憑藉有形表達出來,便是「風姿花傳」。(可不是鬼附身啊!喂!)

  面對舞台那觀花的人,可也是另一種萬紫千紅了。不同的花可以表現相同的風,但觀花的人不同,從花的搖曳中領略的風自然各不相同。正是有了觀花的人,觀風的眼睛,才產生了欣賞,產生了美,就像禪宗的故事一樣:「釋迦拈花,迦葉微笑。」如果沒有了人,風則還是風,花便還是花。

  很多年前,谷村新司也寫了一首「風姿花傳」,有了歌,便可以把詞特化,又成了另一種美,也許某些晚上,就懷著這樣溫柔的微風,聽著聽著,沉沉睡去。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6ymizc9ofY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