演講


  近日意外地有許多機會遇到各界偉人,除了心中滿懷感謝,腦海裡飄過一大片「世界上厲害的人好多」的驚嘆號,也覺得應該花時間做些記錄尋求沉澱,27日,我前往國教院臺北院區,有幸聆聽了筑波大學甲斐雄一郎教授,也是筑波大學附小校長的演講。心得感想好奇半摻~~~~~~
日本語言教學動向以及中國古典文學的地位-甲斐雄一郎
素養literacy
我試著掏掏我的腦袋,記得是上世紀末跨入本世紀時,素養在世界的舞台閃亮登場,OECD設計架構、韓國的成人素養推行、各項國際評比出現,讓我們知道因應世界生活的改變,所需的能力也有所調整,而且刻不容緩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義literacy是指「識別、理解、解釋、創造、運算及使用不同環境下印刷與書面資料的能力。為涉及個人能夠實現目標、發展知識和潛能,並充分參與社區及廣大社會的連續學習」。
PISA2000的定義,實現個人目的,發揮自己的知識與潛力,參與社會活動,理解、運用和反映文本的能力。
日本是PISA的參加國,對於成績突然下降,也想要確認代表意義,找出原因,解決問題,他們著眼在「參與社會活動」,所有知識技能都是要幫助我們的日常生活,面對社會。

信息處理(請參見附圖23)
處理方法提到「共通和不同」、「意見和根據」、「推論的方法」、「判斷信息正當與可信」,是不是與我們正在進行的閱讀理解策略很相似呢?
附圖3則是實作的一種方式,由於字辭典一定是可行的收集資料方式,所以課題會是「如何能達到高效率」。其中有自己的學習、表達、與他人的交流。

日本學習指導要領--高中國語科(請見附圖4)
1.日本學習指導要領(等同我國的課綱),明訂課程的改變,2018發布版本,至施行則還有3年左右。將國語綜合課,分成「現代的國語」、「語言文化」,現在的國語是屬於聽說讀寫能力,科目本質的領域,語言文化有許多綜合、科目共通的部分。
另,日本在國語課程外設有道德課程,我們的善良美德、「文以載道」,是國語文課程所需要承擔的。
2.「語言文化」中,古文的比例會是現代文的2倍。
3.現行日本教材,國中有5個出版社,高中有9個。未來,課程的領域規劃會有更多可能,可以預測版本只會更多樣。

論語教材選擇(附圖5)
1.由於注重國際化,我們更開放心胸接納了不同的文化,但回過頭來,我們當然也要擁有豪情壯志,讓全球可以感覺到我們文化的優美厚實,在地的能量應該更強。「我們要學習國際的東西,但是誰決定國際的內容為何呢?」
2.論語在世界上已受到相當重視,東方如是、西方亦然。
3.各個國家選擇的教材各自不同,也許與其他的因素有關,不知能否窺見國家間文化的比較呢?

古文和自己的關係
1.日本學習論語內容有:通過練習音讀來習慣日本獨特的漢文讀法;使用現代日語表達古典語句和文章的含義;將古典內容貼合自己的經歷或者現代社會進行思考。
2.古今結合
 a先閱讀與古文相關的現代文,再閱讀古文,在古今之間搭好橋樑。
 b設定一個主題,選擇古文與現代文的文章。如「愛的形式」,古今中外留下值得一讀、適合教學的好文章,絕對不少。
3.日本學生讀論語的讀後感
甲斐教授蒐集了北京、臺灣、日本學生對於「學而不思則罔」的觀後感文章。雖然「樣本數」太少,不能將其視為一般通則,但仍可表示有這樣的現象存在。日本學生的讀後感,文中著墨許多自己生活經驗,來對照「學而不思則罔」的道理,「自己的生活在閱讀後有何改變」;或是思考科技很進步,那我們「人」的角色是什麼?北京與臺灣說實在很像在呼喊大道裡,充滿著應該要多角度思考、不要排斥別人看法、放棄思考等於放棄生命等等;甚至臺灣的學生對於「學」的解釋只圍繞在「背誦」這個詞,或懷疑媒體的正確性,我想這多少反映了我們現在的社會實況。

讀者與作者
1.一部作品只有在經歷過眾說紛紜之後才能成為古典,若後人無法解讀出新的意義的作品,在歷史長河中自然而然會消失。古典無所謂有幾種傳說,反而像滾雪球一樣自身能越滾越大獲得發展。(外山滋比古2003異本與古典)
2.不論是紅樓夢的紅學,或是西方的莎士比亞,都有一種聲音是:經過數百年,擰抹布的水,都可以擠出洪水來了。後人的詮釋比之作者原意,已經多出千倍百倍,難道不會有扭曲之虞嗎?但所有的解釋都是由作品產生的,經典的成就、能量與影響力也由此而生。
3.閱讀作品總是會問「作者想要告訴我們什麼事情?」同時也別忘了問問「和我們的關係如何?」


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